进入2月,多家车企纷纷亮出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成绩单。尽管赶上新年长假,车市进入淡季,但多数车企销量迎来开门红,实现同比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车辆电磁辐射(EMR)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瞬时的高电压和电流变化,从而引发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强度是否影响人体健康,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要客观准确认识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一种由电荷粒子产生的能量波动,包括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传播。这些波动以光速传播,形成电磁波谱,其中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
具体到新能源汽车,由于其搭载了高压电池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器,以及一系列车载电子设备,不可避免会产生电磁辐射。此外,新能源汽车采用电驱动系统来驱动车辆,当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运作时,会引发高电压与大电流的急剧变化,从而释放出显著的电磁辐射。
为有效避免车内电磁辐射造成的健康安全隐患,2018年12月,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发布车辆电磁辐射(EMR)测评规程。2023年10月,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发布升级的《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2023版测评规程,其中包括健康防护指数-车辆电磁测试评价规程,在原有匀速行驶工况、急加速行驶工况、急减速行驶工况、通信工况四大工况基础上,新增了充电工况。在充电工况中,要求车辆静止,Off状态,充电时电池SOC大于20%小于80%,优先选用直流快充模式。
国家对电磁辐射有严格的限值要求,任何车辆在上市前都要进行“EMC测试”。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测试完全可以保证车上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水平在国家标准之内。因此,新能源汽车充电产生的电磁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
不过,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建议,新能源汽车充电时车内不应有人,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受电池特性限制,无法完全杜绝热失控的可能性。另外,新能源汽车充电时最好关闭空调、使用车载娱乐设备等,否者会延长充电等待时间,降低充电效率。
对于新能源汽车电磁辐射问题,消费者应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新车前可登录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官网查询健康指数测评结果进行参考。中国汽研汽车指数也将不断完善车辆电磁测试评价规程,以引领性的测评标准和权威的测评结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的购车指导。